必威betway中文版
SCHOOL OF MARXISM WEIF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崔晓丹|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育人的三个着力点
来源:必威betway中文版
发布时间:2024-03-20
浏览次数:

(本文转载自 思政热点 公众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1](P44),为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也要“发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2](P540)。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主渠道,更加强调通过授课教学等育人手段发挥其过程性作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阵地,更加强调利用空间优势,打造育人的空间环境。两者协同既能发挥各自的优势,使思政课能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也能推进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围绕思政课实践育人强化阵地建设,形成“1+1>2”的整体效果。在工作实践中,这种协同不应是强硬的嫁接或简单的拼凑,而应找准正确的结合点、突破点,扩大覆盖面,巧妙地助推协同育人机制的形成,推进育人工作的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一、发掘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育人的结合点


主渠道与主阵地的协同,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原则性和独立性的统一。在工作中既要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任务的完成,也要突出主渠道与主阵地的各自特点,协调好课堂与日常、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的互动关系。

1.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思政课在进行理论授课时,不能忽视实践教学的实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发挥着思想引导的重要作用。寻找两者协同的结合点,一方面,要推动实践教学延展到社会实践中去。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安排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自行组队开展社会实践,通过参观学习、调研走访、志愿服务、理论宣讲、劳动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爱国主义、中国精神的力量。另一方面,要巩固社会实践成果辅助思政课实践教学。思政课教师要注重总结社会实践成果,指导学生把实践所得转化为优秀成果,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可通过创新创业大赛、辩论赛、微电影、情景剧、案例模拟等成果展示形式,强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

2.将思政课课程内容与常态化主题教育内容相结合。思政课有固定的学时学分和时间安排,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和形式更加灵活多元,两者协同配合,就要在教育内容上渗透结合。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生活。例如,思政课教师讲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维护宪法权威”教学内容时,可以结合每年“宪法日”校园普法宣传开展;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容时,可以结合学校国际文化节,组织中外学生交流互动。另一方面,辅导员可以通过常态化主题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将思政课课堂上的所学所得,以理论宣讲、主题征文、知识科普等方式融入日常活动中,激发学生持续学习与思考的动力。

3.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当前,网络正深刻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是高校深入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举措。一要注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建设。教师可充分运用慕课、翻转课堂、云课堂、远程教学等形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使网络既成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领地,也成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育人场域。二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表达。教师应捕捉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呈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强网络教育宣传平台,用学生愿意听、听得懂、易接受的教学形式如动画、音乐、短视频等方式吸引学生关注。三要牢牢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学校相关部门和思政工作队伍应坚持主动作为,积极发声,教育引导学生及时走出思想误区,引领舆论风向,传递主流价值。

二、找准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育人的关键突破点

创新协同育人的突破点,能更快打通主渠道与主阵地间的联系,破除协同壁垒。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发挥科研育人功能,是推进协同教育成效提升的有效途径。

1.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高校应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高校协同育人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必然要求,应推动主渠道与主阵地共同参与到“大思政课”建设中来。一要优化思政课课程体系。各高校应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与其他思政课程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优化集体备课、实践教学、讲义课件、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建设,激励教师投入“大思政课”建设当中。二要构建实践工作体系。在学校层次建立以必威betway中文版和学生处为主,教务处、宣传部、团委等职能部门为辅、密切合作的实践工作体系,及时发现、密切跟踪、妥善应对学生遇到的各类问题。三要调动社会资源参与育人。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的建设资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素材,应充分调动此类社会资源参与思政课教学,并通过学生处、团委等组织学生到红色场馆做讲解员、志愿者,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2.深化课程思政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无论是课程思政还是思政课程,其目标都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大学生在大学里多以专业划分班级和院系,专业课教师的学术权威和专业形象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优势和便利。因此,高校要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师既要多听多看,借鉴学习其他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切入角度和创新形式;也要积极参与其他学科课程思政的研讨和指导工作,助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中发挥显性价值引领和隐性价值陶冶作用。[4]

3.发挥科研育人功能。作为科研创新的前沿,高校拥有各类实验室、创新中心和科学研究院等平台,上述科研资源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补充,也为协同育人创造了机会。各科研团队可结合自身学科专业能力,聚焦专业领域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展示科研成果的精神内涵。思政课教师可通过开展课堂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科研经历,从而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创新动力;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开展相关学术活动,如“学术三分钟”演讲比赛、“学术之星”评选等活动,邀请师生共同参与学习,深化师生对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推动教研一体、学研相济科教协同育人的机制建设。

三、扩大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育人的覆盖面

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涵盖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育过程中要密切结合各教学环节,扩大协同覆盖面,拓展和延伸协同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1.促进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相统一。教学、管理、服务在推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是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合作,整合理论教育和日常管理资源,共同服务于大学生发展需求的满足,使主渠道与主阵地互通互融,协同育人。[5]首先,在思政课、专业课、实验课等各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以科学的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及相关活动,来启迪、教育和感染学生,达到育人目的。其次,学校领导及基层管理人员,要通过行政管理和党务管理,在学校运营过程中以管理者的角色从多个方面立体化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引导学生的日常规范和行为约束,达到育人育德的目标。再次,后勤部门及其他各职能部门,要通过学校的后勤服务和其他工作中的服务环节,以服务者的态度、服务质量和敬业精神来影响教育学生,并及时关注学生的实际困难,不断改进服务质量,以增强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2.推进心理辅导、困难资助、创业就业相统一。心理辅导、困难资助和创业就业是切实维护学生利益的板块。首先,心理辅导要关注家庭困难、创业就业受挫的群体,将此类学生列入重点追踪对象,在问题出现前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其次,困难资助要适度补贴有心理疾病和创业就业失败的学生,近年来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在大学生群体中发病率较高,而治疗费用相对昂贵,部分学生碍于经济压力选择逃避,要给予此类学生适当的经济补助,推动将心理治疗费用纳入学生医保报销范围。在困难资助中专门划拨经费作为就业补助和创业鼓励金。再次,创业就业教育要特别关注、帮扶有心理障碍或者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求职前提前对其进行就业辅导,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推送就业信息,跟踪关心他们的就业进度和心理状态,帮助他们顺利步入社会。

3.推动党建、团建、班建相统一。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其学习生活、组织管理和诉求表达多以组织为单位进行,党支部、团支部、班级是大学生最常见的三种组织团体,做好党建、团建和班建的有机互动尤为重要。首先,以“党建”带“团建”。党组织和团组织都是政治性极强的组织群体,而党组织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龙头地位,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带动作用,切实加强党对共青团的领导,增强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其次,以“团建”促“党建”。共青团作为党培养青年一代的助手,要为青年团员成长提供良好环境,激发基层团组织活力,通过报告分享、互动交流、现场访谈、理论学习等形式的活动,让广大青年师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为党组织提供合格的人才储备。再次,“班建”要与“党建”“团建”相协同。班级是学生接触最多最频繁的组织,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样不可忽视,学生遇到任何问题,班级成员要共同解决,班干部要关注班级同学思想动态,并及时上报辅导员,避免不良事件的影响扩散。最后,班级成员要共同致力于班级向心力凝聚力的提高、班级文化的形成和班级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亲密关系的建立,助力班级成为无坚不摧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实堡垒。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4]沈壮海.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理解和推进课程思政[J].教育研究,2020,41(9).

[5]韩雪青,高静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协同育人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3).




版权所有:必威betway(中文版)官网-App Store
地址:山东省寿光市金光街1299号技术支持:山东潍科软件科技有限公司